最高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知识产权认定难题,对司法办案提出挑战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生产能力,特点就是创新,必须依法严格保护。”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宫鸣表示。
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的重要角色,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之际,4月25日,最高检召开了“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2023年)》(下称《白皮书》)。
在发布会上,最高检提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对司法办案提出新挑战,未来,检察机关将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能源和信息通信等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是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为适应知识产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2020年底,最高检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并在全国推进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
在发布会上,宫鸣介绍,2021至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由2.2万人增长到3.07万人,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862人。
《白皮书》中提到,检察机关围绕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突出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1年以来,最高检制定保护、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13条检察政策等文件,探索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检察办案新机制。聚焦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办案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宫鸣在答《华夏时报》等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产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形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代表,检察机关要在服务未来产业健康发展上下功夫。
展开全文
“检察机关将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能源和信息通信等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宫鸣强调,既要“依法严办”让侵权者不敢再犯,也要“依法快办”避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持续受损。
此外,宫鸣指出,要加大对涉未来产业科研人员司法保护力度,审慎办理涉科研经费、高科技人才类案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关键核心技术保护方面,上海市检察院出台了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保障的工作意见,全力保障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高效耦合 加大高端制造、 智能制造、互联网产业等重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此外,天津检察机关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建设基于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津证云”电子数据存证平台,完善制度设计服务科技创新领域案件办理。
区块链等新技术对司法办案提出新挑战
“随着科技创新飞速发展,很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探索已进入‘无人区’。”宫鸣指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带来知识产权权利属性、归属和侵权认定难,在案件非法经营数额计算、作品实质性相似、商业秘密同一性认定等方面也带来困难,对司法办案提出新挑战。
宫鸣表示,检察机关高度重视高技术类案件的办案规则提炼,在统筹指导提升办案质效上下功夫。过去三年共发布了2批9件指导性案例、6批50件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领域案件20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办案规则,为办理同类案件提供参考,对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守护创新成果发挥规则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宫鸣强调。
数字新技术有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版权制度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龚培华在发布会上提到,数字技术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关系边界模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受到版权司法保护引起广泛讨论。数据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重要生产要素,如何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实践探索。
“版权犯罪活动开始使用科技化、隐蔽化的数字技术,也给治罪工作带来难题。”龚培华介绍道,检察机关前瞻研判变化挑战,回应版权新质生产力保护高要求。其中,上海检察机关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版权发展趋势和特质,全面落实“一案四查”办案机制,及时遏制新业态新类型版权侵权犯罪,实施数字检察战略,构建版权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深度参与上海数据知识产权立法工作,携手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动数据流通交易领域刑事合规工作,为数据保护提供更明确的法治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