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中国文章正文

载道带你阅读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十八)

火币中国 2022年10月14日 07:50 133 Connor

天气转冷,载道文化全体员工向每天都关注载道文化公众平台的载道微蜜们和国学学子们送温暖了!

对于我们来说,在寒冬下能够读一本好书充实自己就是最大的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中每天我们都将携手北京语言大学学者方铭教授独家注解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希望能够在这寒冷的冬天带给微蜜们知心伴侣。

尘封1300年历史的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即将在载道各位员工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于十月份再造出品。大家一定想看看里面的内容和专家的独到解读吧。接下来我们在微信专栏将向大家做一一解答。

【長短經卷第四·霸紀上】

霸圖十七

臣聞周有天下,其理三百餘年[1]。成、康[2]之隆也,刑錯[3]四十餘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餘年。故五伯[4]更起。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沒,賢聖莫續[5]。天子孤弱,號令不行[6]。諸侯恣行,強淩弱,眾暴寡。田常篡齊[7],六卿分晉[8],並爲戰國,此人之始苦也。於是強國務攻,弱國務守,合縱連衡[9],馳車轂擊[10],介胄生蟣虱[11],人無所告訴[12]。

及至秦蠶食天下,併吞戰國,一海內之政[13],壞諸侯之城,法嚴政峻,諂諛者眾,使蒙恬[14]將兵北攻胡,尉他[15]將卒以戍越,宿兵無用之地[16],人不聊生。始皇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17]舉於陳,武臣、張耳[18]舉於趙,項梁[19]舉吳,田儋[20]舉齊,景駒[21]舉郢,周市[22]舉魏,韓廣[23]舉燕。窮山通谷[24],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漢高祖[25]名邦,字季,姓劉氏,沛國豐邑人,爲泗上之亭長。秦二世元年,陳勝等起,勝自立爲楚王。沛人殺其令,立高祖爲沛公。時項梁止薛,沛公往從之,共立義帝[26]。約曰:“先入咸陽者王之”。秦將章邯,大敗項梁於定陶。梁死。章邯[27]以爲楚不足憂,乃北伐趙。楚使項羽[28]等救趙,遣沛公別將西入關。沛公遂攻宛,降之。攻武關,大破秦軍。入咸陽,與秦人約法三章[29],遣兵拒關,欲王關中。是時項羽破秦軍於河北,率諸侯兵四十萬至鴻門,欲擊沛公。沛公因項伯[30]自解于羽。羽遂殺子嬰[31]而東都彭城,立沛公爲漢王,王巴、漢。於是用韓信[32]策,乃東伐,還定三秦[33]。

田榮[34]怨項王之不己立,殺田市[35],自立爲齊王。羽北擊滅齊,而使九江王[36]殺義帝於郴。漢王爲之縞素發喪,臨三日,以告諸侯。漢王因項羽之擊齊,率諸侯衣師五十六萬,東襲楚,破彭城。羽聞之,留其將擊齊,自以精兵三萬歸擊漢。漢王與羽大戰彭城下,漢王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孰能爲使淮南王黥布,令發兵背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隨何[37]乃使淮南,說布背楚。漢王如滎陽,使韓信擊魏王豹[38],虜之。漢遂與楚相拒於滎陽。楚圍漢王,用陳平[39]計,間得出。入關收兵,欲復東,轅生說漢王出軍宛、葉,引項王南渡,使韓信等得集河北。羽兵果引兵南渡,如其策。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東下井陘,擊趙,破之。乃報漢,因請立張耳爲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從之。

十二月,漢王拒楚於成皋,享師[40]欲復戰。郎中鄭忠說曰:“王高壘深壁,勿與戰。使劉賈佐彭越[41]入楚地,焚其積聚[42],破楚師必矣。”項羽乃東擊彭越,留曹咎[43]守成皋。時漢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用酈生[44]計,復守成皋。羽初東,囑曹咎曰:“漢即挑戰,慎勿與戰,勿令漢得東而已。咎乃出戰死。漢王遂進兵取成皋。羽聞咎破,乃還軍廣武閒,爲高壇,置太公[45]於其上。漢王遣侯公說羽,求太公。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46]以西爲漢,以東爲楚,歸漢王父母及呂后[47]。項王解而東。漢王欲西,張良[48]曰:“今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不如因其東而取之。”漢王乃追羽,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期會擊楚,皆不會。用張良計,信等皆引兵圍羽垓下,遂滅項氏。

展开全文

都洛陽,用婁敬[49]策,徙都長安。有告楚王韓信反,用陳平計擒之,廢爲准陰侯。陳狶[50]爲代相。與韓信、王黃等反,狶自立爲代王。上自往破之。尉他王南越,反。高祖使陸賈[51]賜尉他印綬,爲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高祖在位十二年,崩,年六十二。

惠帝[52]立,呂後臨政。景帝[53]時,吳、楚反,征平之。崩,太子徹[54]立。崩,子弗陵[55]立。崩,立武帝孫昌邑王賀[56]。廢,立武帝曾孫詢[57]。崩,立太子奭[58]。崩,立太子驁[59]。崩,立宣帝孫定陶恭王子欣[60]。崩,立帝弟中山孝王衎[61]。

偽新室王莽[62]者,成帝舅王曼[63]之子,元帝王皇后之侄也。元帝崩,成帝即位,以元舅鳳[64]爲大司馬,兄弟五人[65]皆爲侯。曼早卒。鳳將薨,以莽讬太后,封爲新都侯。五侯競爲僭起,治第舍[66]。莽幼孤貧,獨折節[67]恭謹,當世名士,多爲莽言。上由是賢之,拜爲侍中[68]。時成帝廢許后,立趙飛燕[69]。飛燕女弟爲昭儀[70]。昭儀害後宮皇子,帝無嗣,乃立定陶王欣爲皇太子。莽以發定陵侯淳于長大奸[71],拜爲大司馬[72],時年三十八。成帝崩,哀帝即位,立皇后傅后,封后父傅晏爲孔鄉侯、帝母丁后曰恭皇太后、舅丁明爲安陽侯。莽乞骸骨[73],避丁傅也。哀帝崩,時莽以侯在第。太皇太后令莽備佐喪事,復爲大司馬,徵立中山王爲帝。太皇太后臨朝,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平帝崩,莽徵宣帝玄孫廣成侯子嬰立之,年三歲。遂謀居攝,如周公故事[74]。東都太守翟義反,敗死。莽自謂威德遂盛,獲天人之助,用銅匱符命,遂即真[75]。其九年,赤眉賊[76]起。十四年,世祖起兵,與王匡[77]等共立劉聖公[78]爲更始皇帝。莽遣王尋、王邑[79]擊更始,二公敗于昆陽。漢兵遂入城中,人皆降。莽走漸臺,藏於室中北隅閒。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遂傳首詣更始于宛。

世祖光武皇帝[80]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皇帝之九代孫也。王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蜂起。時世祖避吏新野,因賣榖宛,宛人李通[81]以圖讖[82]說世祖。世祖於是與通弟李軼起於宛,兄伯昇[83]起於舂陵,鄧晨起新野,會眾兵擊長聚。新市人王匡等立劉聖公爲天子,而害伯昇,號更始元年,更始使世祖爲偏將軍,徇昆陽。王莽聞漢帝立,大懼,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擊世祖於昆陽。世祖破之。三輔豪傑[84],共誅王莽,傳首詣宛。更始以世祖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尉州郡。王郎[85]詐爲成帝子子輿,立爲天子,都邯鄲,遣使降下郡國。世祖滅之。世祖威聲日盛,更始疑慮,乃遣使立世祖爲蕭王,令罷兵,與諸將有功者還長安。遣苗曾爲幽州牧,韋順爲上穀守,並北之郡。世祖辭不就徵,斬苗曾等,自是始貳於更始。是時長安政亂,四方背叛,皆平之。赤眉賊入函關,攻更始。世祖乃遣鄧禹引兵而西,以乘更始赤眉之亂。於是諸將上尊號,乃命有司設壇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皇帝位。十月,駕東幸洛陽,赤眉降。平隗囂[86],滅公孫述[87],天下大定,崩於南宮,時年六十三。

末孫靈帝[88]用奄人曹節[89]等,矯制誅太傅陳蕃、李膺,其党人皆禁錮。中平九年,黃巾賊[90]起。靈帝崩,太子辯[91]即位。董卓[92]入朝,因廢帝爲弘農王,而立獻帝[93]。李傕[94]逼帝東遷,曹操遷市都許。操薨,帝遜位於曹丕。

魏太祖武皇帝[95],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靈帝時爲典農校尉[96]。漢末,奄豎[97]擅權。何進[98]謀誅奄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使引兵向京師,欲以恐劫太后。董卓至,廢帝爲弘農王,而立獻帝。京師大亂。太祖亡出關,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於己吾。與後將軍袁術[99]、冀州牧韓馥[100]、豫州刺史孔伷[101]、兗州刺史劉岱[102]、渤海太守袁紹[103],同時俱起,眾各數萬,推紹爲盟主,曹公行稱奮武將軍。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兵屯洛陽。司徒王允與呂布[104]殺卓。楊奉、韓暹[105]以天子還洛陽。太祖至洛陽衛京邑,暹遁走。太祖以洛陽燒焚殘破,奉天子都許下。詔責袁紹以地廣兵強,專自樹党,不聞勤王之師。紹遂攻許。太祖破之官渡,紹嘔血死。太祖討紹子譚尚[106]於黎陽。尚與熙奔遼東。太守公孫康[107]斬尚、熙,送其首,遂平河北。太祖征劉表[108],會表卒,子琮[109]降。關中諸將馬超[110]、韓遂[111]、成宜[112]等反,曹公破之。天子策命公爲魏王。二十五年,薨于洛陽。子丕[113]嗣,受漢禪。崩,子睿[114]嗣,崩,子齊王芳[115]立。廢,高貴鄉公髦[116]立。廢,常道鄉公璜[117]立,璜禪晉。

晉高祖宣皇帝[118]名懿,字仲達,姓司馬,河內溫人也。仕於魏武之世,歷文、明二帝,居將相之位,平孟達,滅公孫度[119],擒王陵。魏明帝崩,遺詔使帝爲太尉,與大將軍曹爽[120]輔少主。帝誅曹爽。宣帝崩,子師[121]代爲相。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征平之。景帝崩,弟昭[122]代爲相,輔政爲司空。諸葛誕[123]據壽春反,奉詔征平之。伐蜀,擒劉禪[124]。于時政出於權臣,人君主祭而已。魏帝不能容,自勒兵攻相府。太祖用長史賈充[125]計,逆戰,舍人成濟執殺魏帝。太祖崩,子炎[126]受魏禪。既受魏禪。用羊祜、杜預[127]計,征吳平之。立二十五年崩,太子衷[128]立。惠帝不惠,妃賈充女爲皇后。後秉權,殺楊駿,廢太后,誅太宰汝南王亮、太保衛瓘,戮楚王瑋,殞太子遹[129],用趙王倫爲相國。倫惡司空張華、僕射裴頠正直,矯詔誅之。倫遂篡帝位。於是齊王攸之子冏,與帝弟成都王穎等,起義兵誅倫。穎於是鎮鄴。並州刺史東瀛公騰、安北將軍王淩,又起兵討穎。穎敗,挾天子南奔洛陽。後惠帝復位,帝弟長沙王[130]又譖冏,誅之。由是戎狄並興,四方阻亂,遂分爲三十六國。惠帝立十四年崩,弟豫章王熾[131]立,都長安,爲胡賊所殺。懷帝崩,立吳王晏[132],敏帝亦爲胡賊所殺。

中宗元皇帝睿[133]乃興於江東。帝在位十六年崩,太子紹[134]立。王敦[135]威振內外,將謀爲逆,肅宗征破之。三年,肅宗崩。至孝武帝[136]昌明立,簡文帝爲第三子,羝賊苻堅[137]寇淮南。晉冠軍將軍謝玄[138]等大破堅於淝水。堅還長安。二十一年,帝崩。自後遂幹弋相繼。至安帝[139]爲桓玄[140]所篡,宋祖劉裕平玄。至恭帝[141],遂禪于宋。

专家方铭解读释文

[1] 其理三百餘年:周朝的治世長達三百多年,治世即太平盛世。

[2] 成:周成王,姬姓,名誦,周武王姬發之子,武王去世時,成王年少,周公代行國政,七年後,還國政於成王,在位統治三十年而亡。康:周康王,姬姓,名釗,周成王死後由召公、畢公輔佐即位,在位二十六年。成、康二王相續五十餘年,是爲西周王朝最爲鼎盛時期,史家稱其爲“成康之治”。

[3] 刑錯:即刑措,刑罰擱置不用。

[4] 五伯:音五霸,意指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與楚莊王,一說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與越王勾踐。

[5] 賢聖莫續:聖賢之人沒再出現。

[6] 號令不行:(天子的)號令不被施行。

[7] 出自《史记》。田常,名恒,諡成子,漢朝爲漢文帝劉恒避諱,稱爲田常,父田乞。齊悼公四年,田常立爲相,簡公即位後“厚賦斂而殺戮民”,田常卻行“設慈愛,明寬厚”之政,因而甚得民心,《史記》載晏嬰言於叔向“齊政歸田氏”。簡公四年,田常弑君,立簡公弟驁爲平公,從此在齊國專權。

[8] 出自《史記》。春秋晚期,晉國的六卿趙氏、魏氏、韓氏、知氏、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晉國,取得了政權。六卿相繼改革田畝制、稅制,後范氏、中行氏和知氏三家敗亡,晉室最後分立爲趙、韓、魏三國,又稱三家分晉。

[9] 合縱連橫:“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之意,目的是爲阻止強國對諸多的弱國進行兼並;“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之意,目的是爲了借助強國的力量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求轉取兼並戰爭中的好處。

[10] 馳車轂擊:形容戰車眾多,喻指戰火不斷。

[11] 介胄生蟣虱:古代士兵作戰時所穿戴的鎧甲和頭盔上都長滿了蟣虱,形容戰爭持續時間很長。

[12] 人無所告訴:百姓的苦難無處訴說。

[13] 一海內之政:一統天下。

[14]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秦時名將。祖父蒙驁,父蒙武均爲秦國名將。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而成爲秦將,攻齊,大破齊軍。始皇甚信愛,使其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因其地形,修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遼東,延綿萬裏。居外十餘年,威震匈奴。始皇崩,趙高矯詔賜蒙恬死,自殺。

[15] 尉他:秦始皇時期爲南海郡令,秦亡後自立爲南越王,漢高祖時奉漢稱臣,呂后當權時自號“南越武帝”,漢文帝時取消帝號、臣服漢室,治理南越,爲開發嶺南、 維護多民族國家 統一做出了貢獻。

[16] 宿兵:駐兵。無用之地:借指荒涼之地。

[17] 陳勝:字涉,楚國陽城縣人,雇農出身,有大志。吳廣:字叔,秦朝末年陽夏人,貧農出身。陳勝、吳廣爲秦末農民戰爭主要領導人。

[18] 武臣:陳縣人,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陳勝稱王後,張耳、陳餘請兵攻趙,他被陳勝任爲將軍,張、陳爲左右校尉,率軍三千攻趙。由白馬津強渡黃河,連續攻下趙地十餘城,發展至幾萬人。又招降三十餘城,占邯鄲,自立爲趙王。後被部將李良殺死。 張耳:大梁人,西漢諸侯王。秦末農民戰爭中,與陳餘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爲趙王,他任右丞相。秦亡後,受項羽封爲常山王,不久爲陳餘所敗,投奔劉邦,改封趙王。

[19] 項梁:秦下相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項燕之子,項羽之叔父。曾教項羽學書、劍等。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爲秦將章邯所敗,戰死。

[20] 田儋:秦狄縣人,故齊王田氏族人。陳勝開始起兵時曾派周市去奪取舊魏地,北邊打到了狄縣。狄縣堅守,田儋用計殺了縣令,自封爲齊王,派兵抗擊周市,周市的軍隊退回魏地,田儋遂占領了齊地。魏王向齊國請求援助,齊王便率領軍隊援救魏國。章邯夜間命令士兵銜枚突襲,大敗齊、魏軍隊,田儋在臨濟城下被殺。

[21] 景駒:秦末人。戰國時楚貴族。公元前208年,陳勝被秦將章邯敗走,他被秦嘉等立爲楚王(一說爲假楚王),駐彭城東。後項梁以秦嘉背叛陳勝,引兵進攻,秦嘉敗死,景駒也被擊殺。

[22] 周市:秦末抗秦名將,陳勝派其收複魏國舊地,周市立魏國王裔魏咎爲王,章邯攻打魏地,周市被殺。

[23] 韓廣:秦時爲上穀“卒史”。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武臣率兵攻占趙地,自立爲趙王,他被武臣任爲將軍,領兵北取燕地,遂自立爲燕王。秦亡後項羽入關大封諸侯,他被遷爲遼東王。公元前206年爲臧荼所殺。

[24] 窮山通谷:此指普天之下。

[25] 漢高祖: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縣人。公元前202一前195年在位。秦朝末年曾任泗水亭長。前209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項梁。乘項羽與秦軍主力在巨鹿決戰之機,於前206年率軍攻占鹹陽,推翻秦朝統治,約法三章,廢除嚴刑苛法,得到人民擁護。同年,項羽入關,他被封爲漢王。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戰爭。前202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制定《漢律》九章;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打擊商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中央集權的鞏固。

[26] 義帝:猶稱假皇帝,即僅名義上的皇帝。此處指楚懷王之孫熊心,秦時在民間爲人牧羊。秦二世二年,項羽欲召天下,立熊心爲楚懷王,定都盱臺,後移彭城,懷王實爲項羽手中傀儡。劉、項曾相約:“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次年,項羽佯尊之爲義帝,以其名義分封十八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強徙義帝於長沙郴縣,密令衡山王、臨江王於途中擊殺之。

[27] 章邯:字少榮,秦人,曾爲秦少府(九卿之一,掌財政)。二世元年秋,率驪山刑徒大敗周文軍。次年,先敗陳勝於陳,後又與項梁戰於東阿。後在巨鹿被項羽率領的起義軍擊敗,遂率眾投降,封爲雍王,定都廢丘。楚漢戰爭中,劉邦的軍隊圍攻廢丘,章邯兵敗自殺。

[28]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陳勝、吳廣起義後,舉兵反秦。秦國滅亡以後,自封爲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爲敵,爆發楚漢戰爭,項羽屢屢失策,漢五年(十二月,被漢軍圍困於垓下,自刎而死。

[29] 約法三章:典出《史記》“與父老日,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攻入咸陽,爲安定民心,劉邦召集咸陽各縣父老,約定了三條法律:第一,殺人者判死刑;第二,任意傷人者要治罪;第三,偷盜搶劫者要受懲罰。

[30] 項伯:中國楚漢相爭時期楚軍將領。名纏,字伯,下相人,楚國貴族。鴻門宴時,范增命項莊以助酒興爲名舞劍,欲乘機殺劉。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劉邦賴以得免。西漢建立後,被賜劉姓,封射陽侯。

[31] 子嬰:秦始皇孫,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秦二世三年,趙高謀殺秦二世後,立子嬰爲秦王。子嬰不滿趙高的專權,不甘於傀儡地位,不久就用計殺死趙高,並滅其三族。後投降劉邦。項羽攻入咸陽,子嬰被殺。

[32] 韓信:字重言,淮陰人,西漢建國功臣。出身貧寒,曾受“胯下之辱”。秦末農民起義中,投楚軍,數爲項羽籌劃,不得重用,遂寄漢,經蕭何舉薦,拜爲漢大將軍。曾爲齊王、楚王和淮陰侯,西漢建立後,謀圖在長安發動政變,被呂后所殺。韓信熟諳兵法,爲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爲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33] 還定三秦:漢元年,項羽將關中分割爲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爲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劉邦采納大將韓信的計策,舉兵連敗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三秦之地遂定。三秦之地的平定,既爲劉邦東擊項羽掃清了門戶,亦爲他提供了穩固的後方基地。

[34] 田榮:秦狄縣人,故齊王田氏族,田儋從弟。田儋被秦將章邯擊殺後,田榮立田儋子田市爲齊王,田榮相之,田橫爲將,平定齊地。秦滅,漢元年項羽封王,因與田榮有隙,不封田榮,而封田市爲膠東王、田安爲濟北王、田都爲齊王。田榮怒擊三王,田都逃楚,田市、田安被殺,田榮自立爲齊王,盡並三齊之地。後爲項羽所攻,敗走平原,遭殺。

[35] 田市:秦末狄縣人,田儋之子。其叔田榮擁立他爲齊王,榮任丞相,次叔田橫任將軍。秦亡,項羽分封諸侯,他被遷爲膠東王。田榮怒,不讓就封,他畏羽私自就封,被田榮追殺於即墨。

[36] 九江王:即黥布。秦末漢初六縣人。秦朝時因犯法被黥面,送驪山服役。秦末響應陳勝起義。旋歸屬項羽,作戰驍勇,常爲先鋒,後封九江王。楚漢戰爭中背楚歸漢,被封爲淮南王,從劉邦擊滅項羽。漢立,韓信、彭越先後被劉邦誅死,黥布畏禍,遂舉兵反漢,戰敗逃至江南,被長沙王誘殺。

[37] 隨何:秦末漢初人。劉邦起兵反秦,投依劉邦,爲謁者(主管傳達稟報的人)。楚漢戰爭時,劉邦與項羽大戰於彭城,爲羽所敗,求人使淮南爭取黥布背楚附漢,他自薦出使,以利害說布叛楚歸漢。項羽敗死,邦當眾辱何爲腐儒,何以淮南王事自辯,邦乃任以爲護軍中尉。

[38] 魏王豹:戰國時魏國諸公子。漢初諸侯王。陳勝起義,其兄魏咎參加,被立爲魏王,戰敗自殺。魏豹後自立爲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時,改封他爲西魏王。楚漢相爭,劉邦彭城之戰大敗,退兵至滎陽,魏豹請求回家探視母病,回去就背叛漢軍。後韓信破魏,劉邦命魏豹守滎陽。楚軍兵圍滎陽,情勢危急,漢將周苛認爲“反國之王,難與共守”,遂殺豹。

[39]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秦亡後,歸漢,成爲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因功先後受封爲戶牖侯和曲逆侯。孝文二年死,死後諡獻侯。

[40] 享師:犒勞、賞賜軍隊。

[41] 劉賈:西漢初期諸侯王,即荊王,高祖堂兄。前206年,任將軍,隨漢王劉邦還定三秦,楚漢相持於修武時,率兵深入楚地,斷絕項羽糧餉。後策動楚大司馬周殷反楚,和黥布兵合擊項羽於垓下。前201年,被高祖立爲荊王,轄東陽郡、鄣郡、吳郡等五十三縣。立後六年,淮南王黥布叛反,劉賈被攻殺。彭越:西漢初諸侯王。字仲,昌邑人。秦末聚眾起兵。楚漢戰爭時,將兵三萬餘歸劉邦,略定梁地,屢斷項羽糧道。不久率兵從劉邦擊滅項羽於垓下封梁王。漢朝建立後,被誣告謀反,爲劉邦所殺。

[42] 積聚:此处指楚军的粮草。

[43] 曹咎:秦朝蘄縣人。秦時任蘄縣獄掾。秦末農民起義後,他投依項梁軍,梁死隨羽。楚漢戰爭中,任項羽大司馬,封海春侯,率兵抗擊劉邦。前203年,駐守成皋,不聽羽謹守毋戰的囑咐,渡兵汜水,半渡時爲漢兵擊敗,自殺。

[44] 酈生:即酈食其,陳留高陽鄉人。秦末農民起義時歸劉邦。酈生談六國縱橫之形勢,並向劉邦獻計攻打陳留,後被封爲廣武君。他自報奮勇遊說齊王田橫降漢,已達成協。此時韓信聽從蒯通計謀攻打齊國,入臨淄,田廣以爲酈生出賣自己,便殺了酈生。

[45] 太公:此指劉邦的父親。

[46] 鴻溝:“鴻溝”本是古代的一條運河,在河南境內。由於當時楚、漢兩軍對峙,就用這條河流作爲臨時的分界線,鴻溝以西歸劉邦的漢軍.鴻溝以東歸項羽的楚軍。後世不以鴻溝爲一條河的專有名稱,而是以其喻指明顯的界限。

[47] 呂后:名雉,劉邦之妻,單父縣人,劉邦稱帝,立呂雉爲皇后,爲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呂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又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名爲“人彘”。惠帝不滿呂后所爲,憂鬱而死。呂后遂臨朝稱制,爲中國帝后專政的第一人。

[48] 張良:西漢初期大臣。字子房,韓人。其先五世相韓。秦滅韓後,立志複仇。秦二世元年,投劉邦,被封爲成信侯。楚漢戰爭中,張良的許多奇計,均被采納,爲漢的重要謀士。张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黥布和彭越、重用韓信、追擊項羽等建議,使劉邦終於取得勝利,建立了漢朝,被封爲留侯。高祖末年,助呂后穩固太子地位。後學仙道。死後諡文成侯。

[49] 婁敬:即劉敬,西漢初齊人。以布衣見漢高祖,建議毋都洛陽而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拜爲郎中。曾使匈奴,探知匈奴實力,建議毋出兵擊匈奴。高祖受白登之圍後,他主張將宗室女嫁與匈奴單於,和親結好。高祖采納其議,並派他出使匈奴結和親之約。因功封關內侯。後又獻計遷六國後裔貴族及豪強大族十萬人於關中,既繁榮京師,又鏟除關外貴族豪強勢力。

[50] 陳狶:漢初諸侯。宛朐人。秦末時歸劉邦。漢五年被封爲陽夏侯。漢七年韓王信叛,逃入匈奴,劉邦率軍迎擊,從平城回都後,任陳豨爲趙相國,將監趙、代兩地的邊兵。陳豨好招賓客。周昌求見劉邦,言陳豨賓客甚盛,而擅兵於外,恐有變。劉邦令人追咎陳豨賓客中不法之事,多牽引陳豨。漢十年,劉邦使人召陳豨,豨稱病,後起兵反叛,派人聯絡韓信與盧綰,勾結匈奴,自立爲代王。劉邦親自帶兵往擊來到邯鄲,大敗陳豨。漢十二年陳豨被樊噲軍斬於靈丘。

[51] 陸賈:西漢初楚人。以客從劉邦定天下,善於口辯。高祖十一年,出使南越,因功任太中大夫。呂后執政時,往來於太尉周勃、丞相陳平間,促進將相團結,以圖誅滅諸呂。文帝時,再次出使南越。著有《新語》十二篇,探討治國之術,強調無爲而治、政令統一及用人主張等,對漢初政治頗有影響,今存。另著《楚漢春秋》九卷,記述楚漢戰爭及漢惠帝、文帝時事,司馬遷撰《史記》曾取材於此書。原書已佚,清人茆泮林輯錄一卷,見於《龍谿精舍叢書》。

[52] 惠帝:西漢第二代皇帝,名盈,劉邦子。公元前194年—前188年在位。性格柔弱。其太子地位幾次險遭漢高祖廢除,靠了張良等人的幫助才得以保全。在位期間,其母呂后專政。後目睹呂后殘害戚夫人(高祖寵姬,趙王母)母子的慘狀,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一病數月。20歲時,迫於呂后之命,同魯元公主的只有十一歲的女兒結婚。他不滿呂后專權,又無力抗爭,就沉溺酒色,不問政事。前188年病死,年僅二十四歲。葬安陵,史稱“寬仁之主”。

[53] 景帝:漢文帝劉恒之四子,母竇姬,景帝和其父文帝共同創造力 中國 曆史上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漢朝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八歲。前141年正月甲子崩於未央宮,二月癸酉葬於陽陵。諡號孝景皇帝。

[54] 太子徹:漢武帝,字通,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四歲被封爲膠東王,七歲時被冊立爲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他在位時期,漢朝達到鼎盛。

[55] 弗陵:漢昭帝。漢武帝少子。武帝死後繼位,初即位,年僅八歲,以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年二十一歲病死。

[56] 昌邑王賀:劉賀,武帝孫。昭帝崩,征入嗣,即位二十七日,因淫戲無度,爲霍光所廢,爲漢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57] 詢:漢宣帝,本名劉病已,字次卿,又字謀,即位後改名詢。即位之初,委政於霍光,地節二年(前68)霍光死後始親政事。公元前74—公元前49年在位。

[58] 太子奭:漢元帝,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漢宣帝長子,生於民間,母恭哀皇后許平君。宣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即前49年-前33年。

[59] 太子驁:漢成帝,字太孫,漢元帝子,母爲王皇后政君。元帝在位時被立爲太子,元帝於公元前33年5月病死,他於同年6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爲“建始”。公元前7年2月,死於長安未央宮,在位二十七年,終年四十六歲,葬於延陵。

[60] 定陶恭王子欣:漢哀帝,公元前7—前1年在位。前1年,病死,終年二十六歲,葬義陵。

[61] 中山孝王衎:漢平帝,本名箕子。公元前1—公元5年在位。即位時九歲,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大司馬王莽總攬朝政。元始五年(公元5年),被王莽鴆殺,年十四。葬康陵。

[62]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侄。永始元年,封新都侯,謙恭下士,一時得人望,後爲大司馬秉政。哀帝崩,迎立平帝,以女爲後,獨攬朝政,號安漢公,不久殺平帝,立孺予嬰,稱假皇帝。後又篡位自立,改國號爲新,世稱“新莽”。法令繁苛,民不聊生,盜賊蜂起。光武帝起兵春陵,大敗莽軍於昆陽。漢兵入長安,莽被殺。王莽自稱帝至滅亡共15年(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63] 王曼:漢朝陽平侯王禁之子、大司馬王鳳異母弟、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的父親。孝元皇后王政君當政以後,追諡他爲“新都哀侯”,並令其次子王莽襲爵爲新都侯(因當時其長子王永已死)。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時追諡他爲“新都顯王”。

[64] 王鳳: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兄。外甥劉驁登基後,以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秉政。陽朔三年八月,病死。

[65] 兄弟五人:漢成帝在位時期,舅王鳳得勢,其四兄弟(王譚、王立、王逢、王商、王根)分別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

[66] 治第舍:建造华美的宫室。

[67] 折節:屈己下人。

[68] 侍中:官名,秦代始置,漢代延續設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最初僅僅作爲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不過由於近在帝側,其地位漸漸尊崇,等級超過了侍郎,官權一度相當於宰相。

[69] 趙飛燕:漢成帝皇后,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爲婕妤,後立爲皇后。平帝即位後,被廢爲庶人,自殺而亡。其妹趙合德,亦爲漢成帝之寵妃。

[70] 昭儀:中國古代皇帝妃嬪封號之一。西漢元帝時始置,原爲妃嬪中的第一級,在宮中地位僅次於皇后,相當於丞相,爵比諸侯。魏晉至明均曾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自明朝前期之後,後宮不再設置昭儀。

[71] 淳於長:西漢臣。字子孺,元城人。初爲黃門郎,遷衛尉九卿。成帝立趙飛燕爲後,甚得其遊說之力,封定陵侯。長素驕恣,與中貴人通。後被王莽奏發,死於獄中。

[72] 大司马:漢初承用秦制,設太尉掌管全國軍事。漢武帝繼位後,爲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不再像過去那樣封軍功卓著的武將擔任太尉,而是任命貴戚擔任此職。此後太尉便只是個虛職,並無實權。後來漢武帝幹脆廢太尉一職,以大司馬代之。武帝時大司馬只是一種用於加封的榮譽稱號,更無實權。

[73] 乞骸骨:乞,請求;骸骨,人的屍骨。謂大臣年老自請退職,使屍骨歸葬鄉土。此成語爲古代官吏乞求退休的稱謂之一。

[74] 周公故事:周公姬旦,周武王姬發之弟,又稱叔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輔佐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後,他又因成王年幼,乃攝管政事,開我國攝政風氣之先。此指攝政故事。

[75] 即真:真的即位爲皇帝。

[76] 赤眉賊:新莽末年興起於今山東東部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名稱。爲便於區別,用赤色染眉,故名。

[77] 王匡:王莽時期農民起義領袖。新莽末年新市人。天鳳四年與王鳳等在綠林山領導饑民起義。後因山中大疫,率部分起義軍北入南陽,號“新市兵”。更始元年(23 年)率起義軍攻占洛陽。王莽政權被推翻後,劉玄封他爲比陽王。後遭劉玄疑忌,幾爲所殺,乃率兵歸赤眉軍。後投降劉秀,爲劉秀部將所殺。

[78] 劉聖公:劉玄,西漢、東漢朝之際農民起義領袖。南陽蔡陽人,漢王朝遠支宗室,光武帝族兄。新莽末年,綠林軍起義,平林兵應之。玄參加平林兵因作戰得勝,被推爲更始將軍。23年,義軍各部無所統一,諸將議立之爲天子,即帝位,建號更始。新莽政權敗亡,乃移都於長安。性懦弱,委政於寵夫人父趙萌,日與婦人醉飲於後宮,致使部下離心,爭逐激烈,又殺、逐重要將領。25年,赤眉軍攻長安,乃出降,玄被縊殺。

[79] 王尋:漢平帝時爲副校尉,丕進侯。佐王莽篡漢有功。始建國元年封大司徒、章新公。王邑:王莽心腹。始建國元年爲大司空,封隆新公。王莽被殺後,王尋、王邑亦先後被殺。

[80] 世祖光武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建立者。漢高祖九世孫。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新朝末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複漢朝相號召。建武元年(25 )稱帝,都洛陽。十一年後統一全國。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其間九次發詔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免罪徒爲庶民,輕徭薄賦,精簡官吏,興修水利,選拔士人入仕。

[81] 李通:東漢初南陽宛縣人,字次元。新莽末,爲巫縣丞,家豪富,辭官歸鄉裏。後助劉秀起兵反莽。更始時,以戰功爲大將軍,封平西王。又娶劉秀妹伯姬。建武初,改封固始侯,任大司農,常留守京師。後爲前將軍,率師進擊延岑。遷大司空,因病告退。

[82] 圖讖: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圖讖指古代關於宣揚迷信的預言、預兆的書籍。

[83] 伯昇:劉縯,劉秀長兄。初不事產業,散財結交豪傑。漢末率宗族賓客參加綠林軍,大破王莽所派甄阜、梁丘賜軍,聲名大震。後因與更始帝爭奪領導權,被殺。後被劉秀追諡爲齊武王。

[84] 三輔豪傑:漢景帝二年時分內史爲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爲“三輔”。此處指京畿地區的豪傑。

[85] 王郎:新莽末年在河北割據稱帝者。又名昌。邯鄲人。原爲蔔者,後自稱漢成帝子劉子輿。公元23年新莽亡,漢宗室劉林擁立其爲天子,劉林自爲丞相。原河北反莽武裝多應之。次年,劉秀破邯鄲,郎死於逃亡途中。

[86] 隗囂:東漢初割據者。字季孟。天水成紀人。新莽末,被當地豪強擁立,據有天水、武都、金城等郡。一度依附劉玄。自稱西州上將軍。建武九年,以屢爲漢軍所敗,憂忿而死。其子隗純降漢。

[87] 公孫述:字子陽。西漢末扶風茂陵人。更始政權建立後,詐稱受更始命爲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更始二年,自立爲蜀王,都成都。次年稱帝,國號成家,建元龍興。建武三年,遣李育等進攻三輔,兵敗亡歸。建武九年,光武滅隗囂後,連年遣岑彭、吳漢等攻蜀,兵敗身亡,公孫氏被夷滅。

[88] 靈帝:即劉宏。東漢皇帝。章帝玄孫,解瀆亭侯劉萇子。永康元年,桓帝崩,竇太后與城門校尉竇武(竇太后之父)立其爲帝。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輔政。168~189年在位。

[89] 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人。宦官。曆任小黃門、中常侍等職。以迎立靈帝功封長安鄉侯。參與誅殺朝臣竇武、陳蕃等,是東漢後期專權朝政的主要宦官之一。

[90] 黃巾賊:是指是中國東漢末年最大的農民叛亂,也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暴動史稱黃巾之亂,始於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

[91] 太子辯:劉辯,即漢少帝。東漢皇帝。曾使用年號光熹、昭寧。即位時年方十四。何太后臨朝稱制,以袁隗爲太傅。後因內亂被劫出走,被董卓還宮。最後被董卓廢爲弘農王。

[92] 董卓:字伯穎。東漢隴西臨洮人。本爲涼州豪強。桓帝末,從張奐擊羌,拜郎中。中平元年,任中郎將,鎮壓黃巾起義,被張角所敗。後又鎮壓北宮伯玉所率羌人起義,封前將軍。靈帝時,任並州牧。昭寧元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政。袁紹號召關東州郡起兵討伐,乃脅獻帝遷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自封太師。初平三年,爲王允、呂布所殺。

[93] 獻帝:即劉協。東漢皇帝。靈帝中子。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封爲陳留王。同年九月董卓廢少帝,被立爲帝。初平元年被董卓脅迫遷都長安。董卓及部將李傕、郭汜相繼專權。建安元年又被曹操挾持,都於許。在位期間,各地割據勢力連年混戰。延康元年遜位於曹丕,廢爲山陽公,東漢亡。

[94] 李傕:北地人。董卓部將。曆官校尉、車騎將軍等。漢末董卓擅政時,駐軍陳留、潁川一帶。董卓被殺,他與郭汜等人率部攻陷長安,挾制獻帝,專擅朝政,大殺百官和百姓,焚毀長安宮殿。後與郭汜之間或攻殺或聯合,獻帝乘機脫逃。最後爲曹操軍隊所殺。

[95]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字孟德,譙人。年二十舉孝廉,初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後參與討伐董卓及鎮壓黃巾起義,力量逐漸強大.建安元年迎漢獻帝,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先後擊滅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三國志·武帝紀》稱其爲“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位至丞相、大將軍、封魏王。曹魏立國後,追尊爲太祖武帝。精兵法,善詩歌。有《魏武帝集》,已佚。今人整理有《曹操集》。

[96] 典農校尉:官名。始於三國魏。吳亦有所置,主屯田和該地區民政,職權如郡太守。魏末晉初改屯田爲郡縣,典農校尉遂改爲郡太守。

[97] 奄豎:宦官的鄙稱。

[98] 何進:字遂高,南陽宛人。妹爲靈帝皇后。曆官郎中、潁川太守、河南尹、大將軍等職,曾鎮壓黃巾起義。靈帝卒,他立少帝,掌握朝政。後與袁紹謀誅宦官,事泄被殺。

[99] 袁術:東漢汝陽人,字公路。靈帝時爲虎賁中郎將。董卓擅權,議廢立,以袁術爲後將軍,袁術害怕禍及自己,便逃到南陽。獻帝初平四年,袁術占領南陽,僭稱帝號,自稱“仲家”。建安四年,因糧食用盡,眾叛親離,便想到青州投奔袁譚,又被劉備截擊,便複回壽春,憤忿嘔血而死。

[100] 韓馥:字文節。東漢穎川人。獻帝時,董卓舉爲冀州牧,及初平元年,袁紹興兵討董卓時,不聽發兵。次年公孫瓚來攻,遂被迫讓位於袁紹,依附張邈。

[101] 孔伷: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爲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伐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病死,一說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

[102] 劉岱:字公山,東漢末年的兗州刺史,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被殺。

[103]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先世“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東漢末年,任司隸校尉,董卓專權,他逃亡冀州,號召起兵討卓,被推爲盟主。聯盟破裂後,袁紹經過爭鬥,據有幽、青、冀、並四州,稱雄北方。公元200年在官渡爲曹操所敗。次年憂憤成疾而死。

[104] 王允:字子師,東漢太原祁縣人。年十九,爲郡吏,曾捕殺宦官黨羽。靈帝時,爲豫州刺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獻帝即位,爲太僕,守尚書令。初平元年,爲司徒。後與呂布等密謀誅殺董卓,不久爲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呂布:東漢末名將。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善騎射,有“飛將”之譽。初從並州刺史丁原爲主簿,視爲親信。後殺原投董卓,卓授爲騎都尉,甚愛之,誓爲父子。後遷至中郎將,又與王允合謀殺董卓。官至奮威將軍,封溫侯。爲卓將李傕所攻,逃出長安依歸袁紹,後割據徐州。建安三年,爲曹操所敗,被擒殺。

[105] 楊奉:東漢車騎將軍。白波賊出身,後來成爲李傕的屬下,董卓死後,和郭汜聯手控制朝廷。後投奔袁術。又爲呂布策反,襲擊袁術。後因騷擾百姓,爲劉備誘殺。韓暹:河東郡“白波賊”的大將,與董承、楊奉等人一起護送獻帝去洛陽。害怕曹操的威勢,和楊奉聯手與曹操敵對。後來被關羽、張飛殺死。

[106] 袁譚:袁紹長子。字顯思。袁尚:袁紹幼子。字顯甫。袁紹死後,譚、尚兩兄弟互相猜疑,彼此舉兵相攻。袁譚敗奔平原,求救於曹操。後謀攻曹操又敗,爲曹操所殺。 袁尚被公孫康所殺。

[107] 公孫康:東漢末遼東襄平人。公孫度子。建安九年,嗣位爲遼東太守。後曹操破烏桓,袁紹子袁尚等從烏桓逃奔遼東,他斬送尚首,封襄平侯,拜左將軍。

[108] 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山陽高平人。獻帝初平元年,任荊州刺史。李傕等人攻陷長安後,遣使奉貢。任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後割據自保。曹操率軍進攻荊州,未至,疽發背而卒。

[109] 琮:劉琮,劉表少子。受到父母寵愛。表死,在蔡瑁、張允等人支持下繼位,與其兄劉琦勢同水火。曹操攻荊州,他率部迎降,被授爲青州刺史,封列侯。

[110] 馬超:蜀漢大將。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人。征西將軍馬騰之子。建安十九年,馬超降劉備。劉備以他爲平西將軍。備稱漢中王,馬超爲左將軍。蜀漢建立,任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嫠鄉侯。章武二年卒,追諡威侯。

[111] 韓遂:東漢軍閥。字文約,金城人。靈帝時,屬北宮伯玉、李文侯起義軍。後殺伯玉、文侯而擁其眾。並與馬騰割據涼州。獻帝時,與馬超舉兵反曹操,兵敗被部將所殺。

[112] 成宜:韓遂手下八部兵馬將領之一,同馬超、韓遂一起起兵反抗曹操,隨馬超等人夜襲曹操營寨,率三十騎往前哨探,侵入中軍,被伏兵包圍,爲夏侯淵所殺。

[113] 丕:魏文帝曹丕,三國魏沛國譙人,字子桓,曹操之子。受其父曹操影響,自少即喜好文學,且博聞強識,著述頗多,據傳典論詩賦百餘篇。曹操去世後,以權謀繼操的相之位,建安末年廢漢獻帝爲山陽公。魏王黃初元年,受漢禪,建都洛陽,國號爲魏,年號黃初魏立後,兩次伐吳,皆不成功。

[114] 睿:魏明帝曹睿,字元仲。三國魏沛國譙縣人。魏文帝曹丕子。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但其成就遠不及曹操、曹丕。

[115] 齊王芳:魏齊王曹芳,字蘭卿。魏明帝曹睿養子,青龍三年三年嘉平元年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被廢爲齊王。司馬炎受禪曹芳謁高平陵之機,假太後令,發動政變,挾迫曹芳將曹爽免官。嘉平六年,被封爲邵陵縣公。卒後諡號厲,史稱“邵陵厲公”。

[116] 高貴鄉公髦:曹髦,三國魏國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字彥士,沛國譙縣(人。曹丕孫。初封高貴鄉公。嘉平六年,司馬師廢曹芳,立他爲帝。後以不甘心爲司馬氏傀儡,率僮僕數百人出討司馬昭,被殺。死後無號,史稱“高貴鄉公”。

[117] 常道鄉公璜:曹璜,又名曹奐,字景明,沛國譙縣人。曹操孫,燕王曹宇子,封爲“常道鄉公”。在位期間,軍政大權皆操於司馬昭之手。鹹熙二年,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晉王位。同年,炎代魏稱帝,被廢爲陳留王。

[118] 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國時期魏國大臣,西晉的奠基者。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出身於世家大族。少有志節,聰明多謀略,博學洽聞,專心儒學。被名士贊許,以爲“非常之器”。曹操欲仕之,他稱疾不就;後多方加以威脅,乃出仕。爲人多智謀,善權變。初爲文學椽,後任太子中庶子,主辦軍屯,爲魏重臣。明帝時,任大將軍,曾多次出師與蜀諸葛亮相拒。魏齊王曹芳即位,和曹爽同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控制中央禁軍,發動政變。殺曹爽,代爲丞相,執國政。嘉平三年病死。孫司馬炎代魏稱帝,追尊爲宣武帝。

[119] 公孫度:東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首領之一。字升濟。本爲遼東襄平人。後避居玄菟。初爲尚書郎,遷冀州刺史,後爲遼東太守。收斬地方豪族,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割據遼東。趁中原混戰,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稱王於遼東。

[120] 曹爽:三國曹魏臣。字昭伯,沛國譙人。明帝時爲武衛將軍。明帝病重,拜大將軍,受詔與司馬懿共輔少主。明帝死後,任用何晏等人爲心腹,排斥司馬懿。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兵變,他先被免官,不久被殺。

[121] 師:司馬師,三國河內溫縣人,字子元。司馬懿子。繼其父爲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六年,廢魏帝曹芳,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弟司馬昭繼爲大將軍。後其侄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爲肅宗景皇帝。

[122] 昭:司馬昭,三國曹魏臣。字子上,司馬懿子,河內溫縣人。繼其兄司馬師爲大將軍,獨掌國政,並謀奪權代魏。魏帝曹髦曾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三國志》)。甘露五年,殺曹髦,另立曹奐爲傀儡皇帝。滅蜀漢後,稱晉公。不久,又稱晉王。死後不久,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被追尊爲文帝。

[123]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初以尚書郎爲榮陽令。後累遷禦史中丞、尚書。齊王即位,任揚州刺史,以鎮東將軍、督揚州討平王儉之亂。後督豫州,平定毌丘儉、文欽之叛。後陰養死士,密聯東吳,於甘露二年起兵淮南,兵敗被殺。

[124] 劉禪:三國蜀漢後主。劉備子。字公嗣,小字阿鬥。涿郡涿縣人。劉備死時,托孤於丞相諸葛亮,禪乃尊亮爲“相父”。即位後,由諸葛亮主持朝政。亮死後,宦官黃皓得寵,專權誤國,朝政日益腐敗。炎興元年魏軍攻抵成都,禪采取譙周建議出降。被迫東遷洛陽,被魏封爲安樂縣公。

[125] 賈充:西晉將軍。字公閶。平陽襄陵人。魏時任大將軍司馬,廷尉,爲司馬氏親信。公元260年,他指使成濟殺魏帝曹髦。魏晉易代時,參與朝廷機密。晉初任司空、侍中、尚書令,一女爲太子妃,一女爲齊王妃,寵信過人。曾主持修訂《晉律》。

[126] 炎:司馬炎,即晉武帝,西晉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內溫縣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在帝位二十六年崩,諡“武”,廟號世祖。

[127] 羊祜:西晉大臣、軍事家。字叔子,泰山南城人。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參與籌劃滅吳,制定平吳之策。後屢請出兵攻吳,未被采納。死後,由杜預繼任。 杜預:西晉史學家、軍事家。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司馬懿之婿。曆任河南尹、秦州刺史等。司馬炎代魏後,他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訓練水軍。後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卒諡“征南大將軍”。博學多識,於政治、經濟、軍事、曆法、律令、算術、水利、文學皆有研究,機智多才,人稱“杜武庫”。

[128] 衷:司馬衷,即晉惠帝。西晉皇帝。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第二子。以癡呆著稱,除貪圖享樂外別無所知。初由賈后專權,引起皇族互相殘殺的八王之亂。後由諸王相繼挾持,形同傀儡,相傳被東海王越毒死。

[129] 遹:即湣懷太子。晉惠帝子。字熙祖,小字沙門。幼聰慧,武帝愛之。初封廣陵王,後立爲太子。因非賈后所生,爲賈氏及其親黨所惡,被廢害死。

[130] 長沙王:司馬乂,西晉宗室。字士度,河內溫縣人。武帝第六子,受封長沙王。“八王之亂”中,他舉兵響應齊王冏、河間王颙、成都王穎共討趙王倫。後又討伐齊王、成都王穎,終於在交戰中爲東海王越所俘,後被張方部將燒死。

[131] 豫章王熾:司馬熾,即晉懷帝,字豐度,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河內溫縣人,公元306—311年在位。惠帝時爲皇太弟,即位後承惠帝的紛亂局勢,又有東海王司馬越專權,故無所作爲。永嘉五年爲匈奴人劉曜所俘,一年多後被殺。

[132] 吳王晏:字平度,司馬炎子。太康十年,封吳王。曆射聲校尉、後軍將軍。趙王司馬倫專權,與兄司馬允共起兵討倫,司馬倫敗,授上軍大將軍,加侍中。長沙王乂攻成都王穎,爲司馬乂前鋒都督,與司馬穎多次交戰。累至太尉、大將軍。永嘉末,洛陽陷落,被亂兵所殺,諡敬。

[133] 睿:司馬睿,即晉元帝。公元317—322年在位。初襲封琅邪王。永嘉元年,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長安被匈奴攻陷後,在建康建立政權,史稱東晉。他依靠中原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大族顧榮、何循等,維持偏安之局。後因王敦憑借武力,專擅朝政,憂忿而死。

[134] 紹:司馬紹,字道畿。即晉明帝,肅宗明皇帝。諡號明,廟號肅祖,年號太寧。司馬睿長子。東晉皇帝。初拜東中郎將,鎮廣陵。在位期間,以司空王導輔政。平王敦之亂常兵敗於後趙,司、豫、徐、兗幾全爲後趙所有,乃與後趙以淮爲界。死後傳位給子衍。

[135] 王敦:東晉將軍。字處仲。琅邪臨沂人。出身士族。西晉末,助琅邪王司馬睿移鎮建康,任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官至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握重兵屯武昌。西晉亡,與堂弟王導等擁護司馬睿建東晉政權升大將軍、荊州牧。後因司馬睿排擠王氏勢力,他於公元322年起兵攻入建康,殺刁協、戴淵等,回屯武昌,遙制朝政。324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詔討伐。他再起兵攻建康,病死於軍中。

[136] 孝武帝:即司馬曜。東晉皇帝。簡文帝子。封會稽王。十一歲即位,太后臨朝稱制。太元八年,遣謝石、謝玄拒前秦苻堅南侵大軍,於淝水大破之。戰後,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排斥宰相謝安,宮廷內部鬥爭激烈,東晉王朝陷入民貧國弱的困境。不事政務,沉醉酒色。二十一年,遊宴後宮,醉後暴死。

[137] 苻堅:一名文玉,字永固,略陽臨渭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前後攻滅前燕、前涼、代國,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並奪取東晉的益州。公元383年用九十萬大軍攻晉,在淝水大敗。

[138] 謝玄:東晉將。字幼度,陳郡陽夏人。謝安侄。《晉書》載其“少穎悟”,“有經國才略”。爲安所器重。後拜兗州刺史,組織北府兵,以禦前秦。383年苻堅大舉南下,兵臨淝水。他任前鋒拒敵,先遣劉牢之襲擊洛澗,首戰告捷。繼而渡淝水決戰,乘隙搗虛,大獲全勝。司馬道子忌謝氏勢力,使還鎮淮陰。後以病改授會稽內史,卒於任。

[139] 安帝:晉安帝,即司馬德宗。晉代皇帝。公元396—418年在位。孝武帝長子。性愚癡,口不能言。即位初,司馬道子、元顯父子專權。及桓玄兼並江、荊二州,東下克建康,殺司馬道子父子,代晉稱帝,他先被拘於尋陽,後被挾奔江陵。義熙元年劉裕討平桓玄,他歸建康,複受制於劉裕,被縊死。

[140] 桓玄:字敬道,一字靈寶。東晉譙國龍亢人。桓溫子。始爲太子洗馬,太元末,出任義興太守,鬱鬱不得志,棄官。隆安二年,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聯合起兵反對執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次年奪取殷的地盤,領荊、江二州刺史。元興元年,舉兵入建康,次年篡位,自稱楚帝,不久,爲劉裕所滅。

[141] 恭帝:晉恭帝,即司馬德文。東晉皇帝。晉安帝之弟。初封琅邪王。曆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劉裕殺晉安帝,奉其即位。後受劉裕逼迫禪位,被徙爲零陵王。不久被殺,東晉亦亡。

如此精致的载道还原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相信经过小编的介绍已经吸引大家的瞩目了,载道微信专栏将独家注解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请大家继续关注载道文化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标签: 儒门 长短 经济 阅读 宋版《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火币pro-火币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